#头号新车#

不知道是不是滴滴平台上多了很多小鹏的网约车,但小鹏汽车收购滴滴造车项目绝不仅仅是为了To B市场。


(资料图)

规模才是一切的基础。

8月28日,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强的小鹏汽车,宣布收购滴滴旗下秘而未宣的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小鹏希望以滴滴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建立一个新品牌,主打15万级别的智能电动车市场

这是一场近乎空手套白狼式的收购。收购对价以增发股份的形式完成,最高增发9113.179万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的5%。

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小鹏汽车也对这款代号“MONA”的车型业绩做出了明确要求。如果能达到每年10万台的销量,滴滴才可以获得更高的激励股份。如果连续两年达到每年18万辆的销售业绩,滴滴才能获得总对价5%的最高激励股份。否则滴滴只能拿到3.25%的股份。

消息人士透露,滴滴造车酝酿已久,2020年与比亚迪合作首款车型D1之时,滴滴就组建了造车团队。

滴滴曾经考虑以造车即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付,即没有整车的售价,按里程收费。但最终这种商业模式并未走通。

随后D1以比亚迪D1的形式在比亚迪渠道进行销售,售价为16.08万元。2021年销量能达到1万台,2022年却只销售了994台,今年前7个月仅卖了383台。

在D1的发布会上,滴滴董事长程维还宣布,从D1开始,将研发多款车型,从D1到D3,用五年时间,打造100万辆滴滴自有的智能电动车。

然而,后来滴滴遭遇到“滑铁卢事件”,导致无法进行新用户注册。但造车的事却一直秘密进行中,甚至有消息称:滴滴的样车去年就已经下线。根据小鹏汽车的说法,这是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前期滴滴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进行开发。

出行平台通过软硬一体的方式,自产自销,确实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造车的难度之大,尤其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能力,不是科技公司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最近,另一家科技公司百度就放弃了造车的主导权,其与吉利控股合作的集度汽车也改换为极越,由吉利控股占多数股份来主导。

好在,滴滴被困的这些年,出行市场的老大地位是守住了。由三家大型国有车企一汽、东风、长安合资搞的T3出行也未能在市场上抢到多少份额。

显然,造车和出行的硬结合是否真的能创造比现有的滴滴更大的市场前景,是存在疑问的。

此次,滴滴和小鹏的合作,让滴滴既减轻了包袱,又让其技术遗产没有付之东流,还获得了一家具备智能化技术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可谓一举多得吧。

这两年车市的局面,也让何小鹏彻底看清,不管是造车还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化软件,必须要有规模做支撑。

所以,现在小鹏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规模化。

一方面,与大众联合开发G9平台,一起做供应链协同。

另一方面,与滴滴全平台生态体系合作,双方将围绕出行市场汽车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

在去年1024科技日的时候,小鹏还透露了一个彩蛋,小鹏G9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自动驾驶封闭道路测试】的零改装量产车,且已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许可。基于小鹏G9的Robotaxi将在广州及更多城市开放。而滴滴作为出行平台,是Robotaxi最大的潜在用户。

而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充电服务运营商,如果与小桔充电合作开拓超快充网络的建设,小鹏的800V平台也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总之,作为未来出行探索者的小鹏汽车,正在朝这条路上奋力前行。

不过,多品牌运营和多个合作的项目,也考验着小鹏汽车团队的组织能力。这也是何小鹏之前说的,小鹏汽车的组织变革远未结束,这只是个开始。

推荐内容